節能型單、雙輥給煤裝置詳細介紹
1. 分層分行燃燒裝置的類型劃分
分層分行燃燒裝置的類型劃分,有以下幾種方式:
1.1 按安全可靠性去劃分(主要體現在供煤的連續可靠性),可分成單輥式、雙輥式、三輥式、刮板式幾種。
1.2 按經濟合理性去劃分(主要體現在篩分器形式),可分成鋼筋條式、漸擴漸縮式(又稱梳齒式)、波峰波谷式(又稱壟溝壟臺式)、可變形組合式幾種。
1.3 按鍋爐噸位及煤斗數量劃分,有單煤斗式及雙煤斗組合式兩種。
1.4 按動力驅動方式劃分,可分成爐排前軸拖動式、自帶電機拖動式及如上兩種動力兼備式三種。
1.5 按燃燒調整方式劃分,有控制電機轉速式及調整煤閘板手輪開度式兩種。
1.6 按煤閘板的數量去劃分,有單閘板式、雙閘板式、三閘板及多閘板式。
如此多種的類型劃分,關鍵的是前兩種,其余的不同結構與類型,均是圍繞前兩種的基本形式,根據用戶的具體工況所做的不同組合而已。
2. 單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
做為分層燃燒技術的啟蒙,單輥式分層燃燒裝置具有著率先垂范的先導作用,在分層燃燒技術的發展史上,功不可沒,采用該設備以后,由于燃煤得以疏松,改善了燃燒條件,使用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,但在實際的使用當中,也為用戶帶來了不少麻煩(安全可靠性方面),具體表現是:
2.1 燃煤自流,分層后的煤層不平整
由于單輥式過于簡單的結構,在煤閘板的布置位置上,存在著無法消除的矛盾。
不論煤閘板在哪個位置擺放,也不論煤閘板是直線形還是弧形,為考慮撥煤輥與燃煤的接觸面積,便于順利撥煤,需將煤閘板的下部布置在撥煤輥垂直軸線延長線的左方,這樣,順利撥煤雖不成問題,可副作用同時產生,由于該板的左移,燃煤會因自重從撥煤輥的弧頂往下自流,且由于撥煤輥較長,各點滑落的煤量和速度都不一致,造成爐排上的煤層厚度高低不勻,此厚彼薄,形似丘陵,失去分層燃燒的意義;如果將煤閘板布置在垂直軸線延長線上或偏右,燃煤自流現象可以防止,但由于撥煤輥與燃煤的接觸面積僅占撥煤輥外表面積的1/8~1/6,燃煤稍有潮濕、凍塊或雜物,撥煤輥上的撥煤條,就很難有效地撥出燃煤,鍋爐燃燒處于一種斷煤滅火的危急之中。
2.2 易出現“死區”現象
傳統的老式煤斗,燃煤在進入到爐排的過程中,基本處于直線狀軌跡,即便如此,隨著日積月累,在煤斗前傾斜箱體的內壁,也會經常出現粘結和沉積煤現象。采用分層燃燒裝置后,燃煤首先要在撥煤輥上做一停留,然后再曲徑進入爐內,這樣,使得前傾斜箱體內壁,即濕煤攪動輥所處的位置,更加容易產生粘結和沉積,形成“死區”,特別是熱備用和故障停爐期間,這種粘結和沉積達到一定程度,便會阻斷燃煤與轉輥的接觸,使撥煤輥無煤可撥。
該“死區”現象一旦出現,運行人員錘振棒擊也無濟于事,嚴重時,只好將分層設備切割開來,采用人工撮煤的方式進行補救。
3. 雙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
雙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,是在單輥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,雙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,較單輥式增加了一根燃煤橫向移位轉輥(Ⅱ輥),其作用是承接下煤筒或電動翻斗的供煤,并將其平行移位到撥煤輥上(Ⅰ輥),此舉由于增大了燃煤與轉輥之間的接觸面積,使得煤層閘板的底部,可以安心地布置在撥煤輥垂直軸線的延長線上,弧頂燃煤受到煤閘板的有效控制,不僅消除了單輥式設備無法克服的“燃煤自流”現象,還大大改善了撥煤輥的工作環境,當濕煤在撥煤輥上粘結較重時,其雙輥下側的密封裝置,還可以將其自動刮除,因此說,雙輥式結構的使用效果較單輥式有了質的飛躍。
4. 三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
雙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雖消除了單輥式設備的“燃煤自流”,可仍無法消除單輥式設備的“死區”現象,三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就是為消除此現象而專門研制的。
三輥式分層分行燃燒裝置,在雙輥的基礎上,又增加了第三根轉輥(見圖2),即濕煤攪動輥(Ⅲ輥),它布置在煤斗內易粘結的前傾斜箱體內側,其結構類似于馬丁除渣機的破碎輥,它上面設置的破碎齒牙,可以對濕煤實施強制攪動,迫使燃煤不再是單單靠自重,而是靠不斷施予的機械外力強迫下落,而不允許其滯留,它可有效的避免濕煤的沉積和粘棚,另外,北方冬季的燃煤,常有凍煤塊出現,凍煤塊會旋浮在撥煤輥上打滑,也造成棚煤現象,而濕煤攪動輥,還可將這些凍煤塊予以有效破碎,使上面所述的“死區”現象迎刃而解,無論運行工況多么惡劣,下煤均連續流暢,從根本上解決了分層分行燃燒裝置懼怕使用濕煤和凍煤的頑癥。